红利 - A 股
管理费
选基逻辑:管理费一定要低,管理费低的都是指数类。

1.2% 的管理费,即目前主动型基金主流的管理费率,若持有该基金 30 年,管理费的侵蚀将达到 30.38%;若持有 50 年,则高达 45.32%。
0.5%管理费的指数类产品,那么 30 年的侵蚀是 13.96%,50 年的侵蚀是 22.17%。
0.15%管理费的低费率产品,那么 30 年的费率侵蚀只有 4.45%,十年也不过 7.23%。
这样的差距,若以更长远的视角审视,其影响的确不容小觑。毕竟,对于基金持有人而言,积少成多,省下的每一分钱,最终都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超额收益。
给大家筛选一下管理费率仅 0.15%的红利基金。

512890 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 ETF,市场规模最大的,费率 0.5%+0.1%
红利指数
不计股息的话,长期(10 年)持有沪深 300 的年化收益在 5.3%左右。如果计入股息(平均以 2.5%来计)。那么从历史数据看,沪深 300 的年化收益(含股息)在 7.8%左右。
从 2004 年 12 月 31 日到 2024 年 11 月 27 日,在接近 20 年中, 红利指数的整体回报率为 438.0%,CAGR(复合年均增长率)为 8.8%。这个数字看似普通,但是当我们加上股息回报以后,会发现红利全收益指数的 CAGR 达到了 12.6%,在 20 年中的累计回报达到 969.3%。
截至 2024 年 12 月 12 日收盘,15 只指数及其全收益指数(标了黄色底纹的都是其相关指数的全收益指数,代表了红利再投后的收益率)按照近十年年化回报由高到低排序如下:

近 10 年分位点来看,15 只指数按照股息率由高到低排序,股息率最高的是红利低波指数 5.13%,大于 4% 的有中证红利 4.97%,红利低波 100 在 4.91%,300 红利低波在 4.33%。
中证东方红红利低波指数的银行占比同样略重,除了考虑到低波因子以外,长期还纳入了低估值、高净利润的考量,指数编制质地较高,也是当下收益能力最强的红利指数。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2024 年涨幅较大,当前股息率有所降低,性价比略有降低。
近几年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的政策不断出台,特别是新“国九条”指引公司加大分红力度。这相当于扩大了红利策略的选股范围,有助于红利低波取得更好的效果。
注意事项
@马腾飞:红利低波是 A 股唯一值得长期持有的,若有能力配合波段操作简直完美
注意点一:作为权益投资策略,不能脱离市场整体表现看待红利低波策略(仍会有大幅回撤)

红利板块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高估。如果出现了股息率低于 3.5%的情况,这时候减仓一般可以躲过后续回调。不过观察近 10 年红利低波的股息率变化,也就出现过 2 次,分别是 2015 年 6 月和 2017 年底。其他时候,只要股息率还不错,就可以一直持有,加上低波动的抗跌效果,期间即便下跌,预计也是相对温和的,不会剧烈崩盘。
注意点二:红利低波策略牺牲了一定的进攻性
注意点三:红利低波策略的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(任何行业都会有周期性波动)
注意点四:红利低波策略带来的“低估值”与“周期性”陷阱(高股息可能是由于股价持续下跌、或处在自身周期的顶部)
注意点五:当心追高与过度交易
场内和场外
华泰柏瑞中证红利低波 ETF 近 6 个月收益率 6.49%,场外基金收益率 6.12%,场内外收益差 0.37%;如果延长到 1 年、3 年、5 年,场内外收益差会更大。
主要原因就是:资金利用方式不同。场内基金是把所有的资金都用于追踪指数,所以他的收益率和指数非常接近,而场外联接基金只会把 95% 左右的资金用于追踪指数,其余 5% 用于应对随时的赎回和其他费用支出。
场内基金的综合费用也是低于场外基金的。

Y 份额
个人养老金制度将于 2024 年 12 月 15 日推广至全国,首批 85 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。其中,跟踪各类宽基指数的产品 78 只,跟踪红利指数的产品 7 只。

作为养老普惠产品,入围的指数基金 Y 类份额继续延续低费率模式,目前纳入个人养老金基金的 ETF 联接基金 Y 类份额管理费率及托管费率分别为 0.15%、0.05%,综合费率为目前指数基金最低水平。

分红
分红的第一误解,就是分红越多越好。分红最利好的是谁?大股东。最不利好的是谁?债权人。上市公司一边超出偿还能力的借债,一边大笔分红,把钱从债权人手上变到大股东包里。比如恒大之前的分红。从 2010 年到 2020 年,除了 2017 年,恒大年年分红,比例不断提高,许家印持股 70%左右,十年半累计获得 511 亿元分红。2021 年 6 月,就在恒大财富维权事件大爆发之前三个月,许家印依旧分得 15.27 亿红利。没有现金,借来现金也要分红。
分红第二大误解,就是分红是为了股东好。1986 年,微软刚上市的时候,比尔盖茨拥有 45%的股份。三十多年来,盖茨不断套现手中的股票,到现在不到 1%的持股,套现的钱全部用来投资传统公司,比如说美国的铁路公司、银行等等,比尔盖茨为此还组织了一个 100 多人的投资团队,专门管理自己的资金。如果比尔盖茨一直不套现,到现在他的身家将突破 1.5 万亿美元。
分红的第三大误解,强周期股票的高位分红。就是周期股在年份好的时候分红多,反而可能因为利润的暴涨导致价格却高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