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2025

老外的概念化能力真是强。他提出,人们买书却不读,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每样东西都需要两次支付。第一次是货币支付,你付出货币,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比如一本书,一个 App,一辆自行车,一颗卷心菜等等。但是,你还必须支付第二次,才能真正消费这个东西。这次你付出的是你的时间和努力,来获得它的收益。第二次支付可能比第一次支付贵得多。假设一本书的第一次支付是 20 元,第二次支付可能就是 10 小时的阅读时间。只有支付第二次,你才算真正消费了这本书。如果没有第二次支付,第一次支付就意义不大了,跟把钱扔进垃圾箱差不多。

我们开设了太多生产线,一旦因为客人没钱就停工,自身也会受到巨大的损失。假如发生美国还不起账的极端情况,我们有可能给他赊欠,等有钱了再付,无论是出于善良的底色,还是出于自身现实的权衡。但是,此时此刻日本会怎么做呢?从历史的角度,日本最擅长趁人之危,近代诸如珍珠港事件。从现实的角度,日本可没有那么多生产线。一旦出现上述情况,日本最优解,也是最符合他们历史上一贯选择的方案,就是大规模抛售美债,降低美债的价格,逼高美债的利息。被人这么逼高利息的结局就是借不起新债去还旧债。一旦美国借不到新债,瞬间陷入金融困局,而与此同时,另一个大国,那个生产国,也会遇到麻烦。这时候,岂非日本脱离美国掌控,趁势攫取昔日荣光的最佳时机?这个事情是市场传闻,没有办法去验证,但是这个传闻本身从逻辑上是通的。日本有这个能力,也有这个前科。

美国所谓的穷人,只是分赃不均而已。美国的精英们从全世界身上攫取了利益,只分了一点点给穷人,觉得很好了,毕竟你什么力都没出。美国的穷人不答应,觉得即便我什么力都没出,我也要更多。你仔细观察美国的穷人,会发现,**他们当中许多人是嗑药的,是酗酒的,是没有生活目标的,是无法长期主义的。**这样一群巨婴,和百年前中国那些勤劳刻苦的穷人,是一样的人么?美国的债务规模还会攀升,你并不可能真的指望大企业把制造业回流美国,然后指望这群美国的巨婴式穷人当真去打螺丝。即便你把产业链迁回美国,你造出来的东西,也没人买得起。那你用什么去还债呢?去还已经 36 万亿美元,还要更多的美债呢?也就是说,过去几十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秩序,必将改变。达里奥这是在提醒全球市场,灰犀牛注定到来,大船上的乘客请注意大风大浪要来了,做各自的避险配置了,不要像巨婴一样指望谁帮你,没人能帮你,你才是自家处境的第一责任人。

疫情期间美国把利息降到几乎没有,拜登以这个利息发了很多美债,而此后,美国的利率又因为通胀拉到高位。所以从 24 年开始,市场上的大资金就始终在怀疑,怀疑 9 万亿美债到期之后,没有办法再低息借新补旧。而届时通胀高企,美联储也没法降息。这么高的利息局面下,借借不起,还还不上,美元大厦出现动摇。去年美国市场上很多机构布局黄金只是觉得老爷插管了,担心老爷不行了,于是看向大太太,没成想,前些天特朗普直接给老爷拔管了。如果他能恢复理智,给美元老爷把管插回去,黄金就会回落,这个超买的情绪就会暂时消退;如果他继续搞事情,天知晓。但如果你要改变黄金的长线逻辑,让它长期掉头向下,那你得把美债的危机给解决了,你得把美元老爷再送回 KTV。这个办法就一个,除非全世界愿意替美国还债。或者说美国自己哪天觉悟了,自己把黄金储备全抛掉去还债,也可以打压黄金。

结婚登记变简单了,到底方便了谁?真正方便的,是那些手里有钱、名下有房的老年人(央行 2023 年数据显示,60 岁以上群体掌握着城镇家庭 70% 的可支配财产)。他们时间充裕,不差钱,心里也渴望陪伴。一个一二线城市的老头过户一套房子,足够养活保姆家里三代人了(转移支付)。说白了,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,老龄化社会里老人的情感需求没法忽视,种“夕阳红”组合只会越来越多。

游乐园这种高压场域,可以迅速暴露情侣间的消费观差异、休闲习惯、情绪处理、决策模式,以及对彼此需求的敏感度。生活方式相似的情侣,往往更容易走得长远;而那些在关系里愿意主动调整步调和习惯的人,更容易让关系更稳固。换句话说,一趟迪士尼旅行,不仅考验你们的体力和金钱耐受力,更考验了彼此的情绪韧性和调整能力。

我们国家接下来为了获得欧洲市场,会有大量的企业出海,比如你的新能源车想要卖进人家的市场,你就得在当地建厂。那就需要大量的国内的员工外派,去把摊子支起来。你会发现大龄从业者在国内工作很难找,另一方面,中资企业在当地又急需有经验的中年人过去。

30 年后的社会,大概有一半的工作岗位现在都还没出现过。30 年前的中国别说还没有互联网行业,新能源行业,甚至连快递、外卖、网约车都还没有,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应该保持一定的开放性,不然就会错过一些可能性。

顶流网红“远方青木”信了 AI 假新闻,发千字长文点评《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》,文章绘声绘色描述了短剧出海、文化输出等,事后发现是假新闻,自己删了文章。日常文章里也有大量 AI 生成的数据,甚至把 AI 数据当成权威来源。

举个例子,我朋友家门口的机动车道是 4 车道,2 个直行,2 个左转。前不久因为地方需要修地下排水管,就围起了一个直行道。直行车道少了一个,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,2 个左转道没车,而仅有的一个直行道排起了长队。那天我朋友刚好赶着回家,又遇到这种情况:绿灯明明亮了,但是单独的一个直行道又是晚高峰,车流十分缓慢!情急之下只能一个转向,借左转道直行。按以往的经验,他必定是要吃一个违章的。可是那天回去之后,查了半天,并没有违章记录,他把这个事情分享给了我!

我告诉他这是意料之内的,因为这个小小的事情里面有一个拿不上牌面的潜规则:就是当上头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堵死你的一条路时,他一定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再给你开一条路。当然,这条路开在暗处,一定不会赤裸裸地告诉你!不然自己定的规矩不就乱了,但你要走了,他也不会怪你。不过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是令行禁止,按部就班的!这也就给了那些敢于试探规则底线的人留出了巨大的机会空间。

这就跟篮球赛一样,一开场都会有球员用一两个凶狠的动作来试探裁判的判罚尺度!裁判要吹他,他就收着点,不吹就继续这种给身体对抗,不断凶狠犯规的全场策略,反正裁判也不吹。这就是商业规则里的摸底策略!所以,无论你想赚钱还是赢比赛,亦或是摆脱牛马的一生,记住下面这句话:判罚的尺度就是你的行为尺度,规则的底线就是道德底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