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TF
股票类 ETF
截至 2024 年末全市场共有 969 只股票 ETF 跟踪 391 只境内外指数。
宽基
沪深 300:由沪深两市中规模最大、流动性最好的 300 只股票组成,A 股大盘股的代表,俗称“大盘”。
中证 500:剔除沪深 300 成分股后,总市值排名前 500 的股票,代表中盘股行情。
中证 1000:剔除中证 800 指数(中证 800 是结合了沪深 300 和中证 500 的指数,覆盖大中盘股)成分股后,规模偏小的 1000 只股票,代表小盘股行情。
中证 2000:中证 1000 指数样本以外的股票。A 股微盘股的代表。
创业板指数:从创业板中选取市值大、流动性好的 100 家公司。
科创 50:由科创板中市值大、流动性好的 50 只证券组成,反映科技创新企业整体表现。成分股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,比如中芯国际(半导体制造)、金山办公(办公软件)、中微公司(半导体设备)等。 这些公司通常已经度过了初创期,商业模式成熟,盈利能力较强,是科创板的“压舱石”。
- 科创 50:塔尖,规模最大、流动性最好的大盘蓝筹。
- 科创 100:塔身,承上启下的中盘成长股。
- 科创 200:塔基,规模偏小、潜力更高的小盘潜力股。
科创板成长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营业收入、净利润等业绩指标增长率较高的 50 只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,反映科创板具有高成长特征的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。
- 科创 50/100/200 是规模指数,它们的逻辑是按市值大小选股
- 科创板成长指数是策略/因子指数,它的逻辑是按成长性指标选股
科创创业 50:从科创板和创业板中,选取市值最大的 50 只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,以反映两大板块中代表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。
北证 50:代表 “专精特新” 小巨人的整体表现。
MSCI 中国 A50 互联互通指数:由 MSCI 编制,从 11 个行业中选取 50 只龙头股,行业分布更均衡。是外资投资 A 股的重要风向标。
中证 A500 发布后,市场普遍认为可以替代沪深 300,原因在于二者市值范围接近,但中证 A500 风格更均衡、选股代表性更强、ESG 评分更高。中证公司在中证 A500 的基础上,还推出了 A500 价值、A500 成长、A500 红利、A500 现金流、A500 质量等 17 条相关风格指数。
在这么多科创板宽基和行业主题指数中,今年(2025)科创成长只跑输了科创新药,其他指数都被干趴了。
成长类指数的好处是能够兼顾解决锐度和过于押注单一行业的问题,毕竟特定行业主题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多,波动较大。此时如果能够分散行业配置,通过成长因子选股带来更高的锐度,那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的体验会更好,投资者也更敢进行重仓。所以,成长市 中大家不妨多考虑这类产品。
虽然行业分化是 A 股的常态,但从过去 10 年的数据来看,大多数行业主题基金和大盘指数的三年期相关性都长期保持在 0.6 以上。这意味着,这些基金的走势和大盘指数的涨跌方向、幅度都比较接近。如果你已经持有了大盘指数基金,再在组合里添加主题基金,也起不到太多的分散风险效果。反而像债券、海外股票、黄金这些其他大类资产,和大盘指数的相关性更低。如果把研究行业赛道的时间,花在研究这些大类资产上,可能会更有价值。
行业
人工智能 ETF:覆盖基础算力层+技术算法层+应用层,为 AI 提供算力的芯片公司、AI 软件算法公司、AI 应用公司。
半导体 ETF:覆盖芯片设计、制造、设备、材料、封装测试所有环节。芯片 ETF: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最高的芯片设计、制造环节。这两者非常相似,都旨在捕捉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机会。赌的是半导体国产替代和全球半导体周期。
作为科技股的核心,半导体行业具备极强的成长性和周期性,弹性十足。受全球半导体周期、下游需求(消费电子、新能源车等)和库存周期的影响巨大。景气度上行时,产品量价齐升,业绩爆发力强。上游的芯片设计(如韦尔股份、兆易创新),到中游的晶圆制造(如中芯国际),再到下游的封装测试(如长电科技),以及相关的设备(如北方华创)和材料公司。
科创芯片 ETF:既享受芯片周期的贝塔(β),又享受科创板高风险偏好的贝塔(β)。
机器人 ETF 是 AI 和芯片技术的一个重要下游应用。核心逻辑是“机器换人”和“智能制造”。
军工板块的弹性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事件驱动和逆周期属性。对地缘政治冲突、国际关系紧张、重大武器装备亮相等事件高度敏感,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市场人气,形成脉冲式上涨。往往承载着强国梦等国民情绪,容易受到非理性资金的追捧。
新能源行业在全球“碳中和”大背景下,行业长期空间巨大,市场愿意为高成长性支付高估值。上游原材料(如硅料、碳酸锂)价格的暴涨暴跌,会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,导致股价大幅波动。
稀土 ETF 人称国家战略资源 ETF,核心故事是邓小平那句名言:“中东有石油,中国有稀土”。稀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,是制造高精尖武器(导弹、雷达)、永磁电机(新能源车、风电)等产品的核心“工业维生素”。投资稀土 ETF,很大程度上是在赌政策的供给侧改革和资源的稀缺性。一旦政策利好(如宣布收储)或地缘政治紧张,稀土板块的脉冲式上涨行情会非常猛烈。稀土价格波动极大,公司业绩极不稳定,股价上天入地是常态。
稀有金属 ETF 不仅卖“稀土”,还卖“锂”、“钴”等其他新能源核心金属。整体与新能源产业景气度高度捆绑。同时,锂价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会带来巨大影响。
跨境
投资港股市场的跨境指数进一步丰富,仅 2024 年新增覆盖 10 只指数,比如创新药、港股高股息标的是新增热门标的。
债券 ETF
2024 年 30 年国债 ETF 涨幅超过 20%,被市场戏称为“中国 版纳斯达克”。
可分为三大类,分别是:利率债(国债、地方政府债、政金债)、信用债(公司债、短融 ETF、城投债)、可转债。
商品 ETF
17 只 ETF,跟踪的标的指数 5 只,分别是 2 只黄金指数和 3 只商品期货指数(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指数、上期有色金属指数、易盛郑商所能化指数)
货币 ETF
买卖货币 ETF 不但免手续费(交易佣金)而且免印花税。华宝添益(511990)和银华日利(511880)两只标的规模较大,流动性最佳。
ETF 联接
中国证监会有明确规定,为了避免双重收费,ETF 联接基金的管理费在其投资于目标 ETF 的部分是需要被豁免的。基金产品资料里也明确写到:本基金基金财产中投资于目标 ETF 的部分不收取管理费。本基金基金财产中投资于目标 ETF 的部分不收取托管费。
ETF 联接基金本质上是一种“基金中的基金”(FOF)。它的绝大部分资产(通常不低于基金资产的 90%)都投资于其追踪的目标 ETF。这意味着,ETF 联接基金的管理费,只对没有投资于目标 ETF 的那一小部分资产(通常不高于 10%的现金等)进行收取。
虽然管理费不会被重复收取,但您作为联接基金的持有人,实际上承担了两层费用。这个成本是内嵌在基金净值里的。
第一层:目标 ETF 的费用(您间接 承担)。假设目标 ETF 管理费 0.6% + 托管费 0.05%,这部分费用是在目标 ETF 的层面直接扣除的。也就是说,ETF 每天公布的净值(NAV)已经扣除了这 0.65%的年化费用。由于联接基金持有的是这个 ETF,所以这个成本已经反映在了联接基金的资产价值里,您是间接承担了这部分成本的。
第二层:ETF 联接基金自身的费用(您直接承担)。假设联接基金管理费 0.15% + 托管费 0.05%,这部分费用只对联接基金中非 ETF 的部分(例如,为应对赎回而持有的现金)收取。假设联接基金 95%的资产都投了目标 ETF,那么这 0.15%的管理费只对剩下的 5%现金部分收取。因此,这部分费用对基金整体净值的影响微乎其微。而托管费通常是针对联接基金的全部资产收取的。所以这是一个额外的、实实在在的成本。
所以,忽略掉联接基金对其极小部分现金收取的管理费,您投资这只 ETF 联接基金,每年实际承担的总费率大约是:
总成本 ≈ (目标 ETF 的管理费 + 目标 ETF 的托管费) + (ETF 联接基金的托管费) ≈ (0.6% + 0.05%) + 0.05% = 0.70%
比直接投资目标 ETF 的 0.65% 略高一点点,高出的部分主要是 ETF 联接基金的托管费。
既然联接基金费用稍高,为什么还有存在的价值呢?
- 投资渠道更广:无需开立股票账户,可以直接在银行、支付宝、天天基金等场外渠道申购和赎回。
- 投资门槛低:通常 10 元甚至更低就可以开始投资,方便定投。
- 操作便捷:对于不熟悉股票交易软件的投资者来说,操作更简单。
管理费
选基逻辑:管理费一定要低,管理费低的都是指数类。
1.2% 的管理费,即目前主动型基金主流的管理费率,若持有该基金 30 年,管理费的侵蚀将达到 30.38%;若持有 50 年,则高达 45.32%。
0.5%管理费的指数类产品,那么 30 年的侵蚀是 13.96%,50 年的侵蚀是 22.17%。
0.15%管理费的低费率产品,那么 30 年的费率侵蚀只有 4.45%,十年也不过 7.23%。
这样的差距,若以更长远的视角审视,其影响的确不容小觑。毕竟,对于基金持有人而言,积少成多,省下的每一分钱,最终都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超额收益。